彩色照片调整原则之一是原色和补色关系调整。也就是:红-青,绿-品红,蓝-黄,三组对比色。曲线往哪个区拖拽,整个色彩就向那个颜色改变。
红曲线里,横坐标对画面的部分按亮度来选择,左边是暗部,越往左是画面的越暗处,越往右是画面的越亮处。纵坐标对画面的红色程度进行调整,越往上画面越红,越往下画面越青
绿曲线里,横坐标对画面的部分按亮度来选择,左边是暗部,越往左是画面的越暗处,越往右是画面的越亮处。纵坐标对画面的绿色程度进行调整,越往上画面越绿,越往下画面越洋红。
蓝曲线里,横坐标对画面的部分按亮度来选择,左边是暗部,越往左是画面的越暗处,越往右是画面的越亮处。纵坐标对画面的蓝色程度进行调整,越往上画面越蓝,越往下画面越黄。
如上图分别问R、G、B通道颜色变化情况。
如果某个通道的一个颜色增加,那么它的对比色就会减少。
三原色红、绿、蓝对应的补色:青、品红、黄。在PS里的可选颜色里,也是对这6种颜色进行调整变化组合。
如果画面整体偏青,说明画面中红色减少。那么拉动红色曲线,在画面中增加红色即可,通过互补来减少青色的影响。
这种通过RGB改变颜色的方法要求需要有一定的色彩基础的朋友,否则很容易使画面造成偏色的情况。
当初笔者接触后期的时候,只知道曲线向上为提亮,向下为压暗,并不知其强大的功能。调节RGB曲线的原则是先打点,再在上下方向拉动调整,这样调整具有条理性,在打点范围内调整的更加精确。
大家都知道,在PS里有亮度对比度、色阶、色相饱和度等单独的调色功能块,其实这些都是曲线的分支。因为曲线强大而复杂的功能,因此就将一些简单的操作独立为专门的调整方式。
这里还要强调的是:审美决定思路。
一般来说,图像的亮度分为三级:亮部,中间调,暗部。画面中较黑的部位属于暗调,较白的部位属于高光,由亮到暗的过渡部分属于中间调,由于三者的存在形成了画面的光影层次。这里的高光或暗调划分就是相对的、模糊的,并没有一个界定的数值标准。
关于曲线的运用,我想说一句:谁用谁知道!